设备淘汰更新 提高竞争力
日本经济经历了4个结构调整期,分别是石油危机以后、广场协议以后、亚洲金融危机以后,以及目前的全球性供应缺口。
“受到石油危机及广场协议带来的经济不景气的影响,在这两个阶段,JFE实施了诸多举措进行结构优化。”林田英治表示。
石油危机后的结构调整(1976年~1981年),JFE的主要做法是推进设备的整合淘汰和高炉大型化,从而强化竞争力。石油危机后,当时日本的钢铁需求越过顶点,粗钢产量在1973年迎来了峰值,随后进入停滞期,需求疲软。在认识上,要想打破高速成长期的神话,彻底降低成本就成了第一要务。
首先,停产、淘汰低效的设备,实行高效大型设备的集约生产。例如,20世纪70年代,京滨的日本钢管公司将下属一个钢厂的所有小规模高炉全部淘汰,投产了两座4000立方米以上的高炉。其他地区,如福山、千叶、仓敷都进行了这样的调整,淘汰小高炉,投产大型高炉,推进设备的高效化。
“削减员工也是同步进行的。那段期间,JFE没有聘用新员工,并且把多余的员工转移到当时处于高速增长期的汽车行业,做法是把劳动关系留在本公司,把人员派到汽车公司去工作。”林天英治说。
多元化经营解决职工安置问题
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,日元大幅升值,钢铁需求进一步下降,从1亿多吨下降到9000万吨左右的规模。这一阶段(1987年~1989年),JFE通过认知改革、转换价值观进行根本性改革。
这一时期JFE采取的第一个措施,就是不追求数量的增长,而是开发具有前瞻性需求的新产品、发掘市场,通过提升质量赢得日本钢铁行业的生存和发展。“这是从量到质的变化,可以说,当时对于JFE来说是根本性转变。”林田英治表示。
与此同时,JFE又对所有的生产装置和设备进行了合理优化,所有老旧过时的设备都予以淘汰。以川崎制铁为例,高炉有一定程度的减少,炼钢环节淘汰了大量设备,热轧停了一条生产线。他说:“要把资源集中在那些更高效的设备当中,来提升整体的生产效率。”
“同时,对于新产生的剩余员工,要在维持雇佣关系的同时,确保新岗位。JFE不仅要给他们找新的工作,还要为他们创造新的工作。钢厂要走多元化经营之路,通过这种做法来解决剩余员工的问题。”林田英治这样介绍。
首先,继续向关联公司派遣员工的同时,发掘其他制造业、未曾有先例的派遣接受方,如食品行业、物业管理和房地产业等。其次,成立新公司、开展新项目,充分利用新公司的成立以及成长战略所开展的新项目确保就业机会,如成立综合服务公司,开展物业保养、保险代理、贷款应对等新项目。再其次,充分利用政府援助的雇用调整金(款项),开展培养培训,通过资产处理筹集资金,并实施提前退休加算制度(50岁到顶的特别退休金),进行经济性援助。
“人员安置是最为困难的一件事情,但当时JFE为什么能够做到这一点?我认为,主要原因是公司和工会齐心协力进行员工安置,不仅让本人满意,也让他周围的同事满意,并且在此之后做好相关的善后工作。这是合理化裁员得以顺利实施的所在。”林田英治还特别强调,最重要的是,被安置的员工拿到手的工资和原来是没有变化的,和留在JFE工作的人处在同等水平。这是确保人员安置的关键所在。
设备更集约 合作关系更紧密
亚洲金融危机使全球商业环境出现了急剧变化,JFE对生产设备进行了大胆的集约。“当时,我们强烈感受到,川崎制铁和日本钢管两家公司都有1200万吨~1300万吨的产钢水平,但一家公司继续推进结构调整是困难的。所以,两家公司下定决心进行合并。过去一家公司没法关停的设备,通过两家公司的合并就可以进一步减少高炉的数量,具体来说是减少了两座高炉。”林田英治还举例,过去两家公司有5条电镀生产线,但是,每条线的运转率都不高,减少到3条线以后,电镀生产线开工率提高到将近100%。
“目前,我们面临的是世界金融危机引发的严峻的形势,JFE的结构优化调整是进一步的内部重组和整合。”林田英治介绍,JFE集团下属有4家电炉企业,JFE将这些电炉公司集中整合成一家企业,并且把其中的一家完全关停,在公司内进一步推进重组。
此外,在当今的形势之下,全球的合作伙伴关系更加重要,仅仅在日本国内是受到局限的,JFE要进一步开展合理化、效率化和高附加值化的工作,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合作伙伴关系。
总结JFE结构优化调整的经验,林田英治认为,首先,最关键、最重要的是保证安置人员的就业,这是进行结构调整的关键所在。其次,应该把资源集中投入到高效的设备中,同时,不进行任何扩大产能的设备投资,这点也十分关键。再其次,钢铁行业是对环境影响比较大的行业,应该把环保放到更重要的位置,把企业建设成为当地居民喜爱、环境友好,同时,对于员工来说,能够保证其安全生产的钢铁公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