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工程机械即将迎来下一个黄金十年

 2013年,对于中国而言,是改革之年;对于工程机械行业而言,则是转折之年。作为承上启下的一年,2013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销量明显好于2012年,同时也为2014年的“回暖”做了铺垫。专家预计,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、节能环保推进和海外市场拓展,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将进入下一个黄金十年。

  新型城镇化为之开启绿灯

  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,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,并讨论了《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》,有关部门将根据会议讨论情况作出修改。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称,将抓紧修改完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,争取尽快发布实施。据国家开发银行预计,未来三年我国城镇化投融资资金需求量将达25万亿元。

  2013年12月23日至24日,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举行。会议指出:“要积极稳妥扎实推进城镇化,到2020年,要解决约1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,约1亿人口的城镇棚区和城中村改造,约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,推动新型城镇化要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。”其中,解决约1亿人口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,以及约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,涉及到庞大的保障房建设。按照住建部的计划,仅2014年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目标任务就是:基本建成保障房480万套以上,新开工600万套以上,其中棚户改造370万套以上。

  毋庸置疑,新型城镇化将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,必将带动新型农村的建设步伐,大量农村房屋改造、农田水利建设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都将为工程机械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。

  专家表示,中国城镇化率从1993年的27.99%上升到2012年的51.27%,给工程机械行业带来了旺盛的需求,是工程机械行业上一个黄金十年的时代背景;预计到2020年,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0%左右,将给工程机械行业带来下一个黄金十年。

  雾霾警示走节能环保路

  从2013年年初爆发大规模雾霾以来,环保问题已经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,并引起了中国领导人的重视。

  有关数据显示,造成中国环境污染的排放物70%以上来自于制造业,它们每年产生约55亿吨无害废物和7亿吨有害废物。

  在中国制造业中,工程机械是排名仅在汽车之后的第二大污染行业。其中,二手工程机械更是被称为“环境杀手”。众所周知,发动机是从新机下线时装配的,随着施工年限的延长,发动机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随之加大,二手工程机械的“无限期”使用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。据不完全统计,目前在国内市场,二氧化碳排放超标的二手工程机械占工程机械总量的40%左右。

  雾霾天气频频来袭,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,“绿色战略”已经成为工程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。而在雾霾治理和节能环保概念的推动下,三一重工(600031,股吧)、中联重科(000157,股吧)等工程机械巨头纷纷引领企业步入“绿色时代”。

  事实上,早在多年前,工程机械行业就意识到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,并开始不断地探索。2008年奥运会前,为提高中国环境质量,北京为1万辆国三以下标准的重型柴油车加装了“颗粒物捕集器”,但从运行情况看,由于这些重型柴油车的车况普遍较差,减排效果并不好。

  其后,徐工集团主动出击,从产品油耗、性能出发,以技术创新,开启了新能源动力的先河,率先在国内研发推出了第一台lw500k-LNG型天然气装载机,在行业内掀起了一股新能源动力的绿色旋风。

  有专家预测,为完成节能减排任务,未来5~10年,工程机械行业将成为中国促进节能减排的重要板块,其市场潜力不容小觑。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会长祁俊也曾表示,我国堪称“世界上最大的建设工地”,工程建设将会带动工程机械行业飞速发展,而随着人们对于环境的越来越重视,在未来5~10年工程机械行业将成为中国促进节能减排的重要力量。

  海外拓展化解产能过剩

  在2013全球工程机械产业大会上,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曾指出,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在全球范围来看产能依然过剩。在中国市场, 当国内GDP低于两位数的时候,行业产能严重过剩。从过去几年看,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速度大概是GDP发展速度的2倍,今后如果GDP增速在7%到8%的水平,行业发展增速大概在15%左右。

  在国内需求下滑,产能过剩严重的情况下,中国工程机械代表企业,不仅继续巩固在中国市场的地位,更在门槛甚高的国际市场全力突破。2013年6月28日,潍柴动力(000338,股吧)收购世界首屈一指的工业用叉车制造商凯傲;7月1日,三一重工收购普茨迈斯特剩余10%股权,完成100%控股;9月10日,中联重科完成对CIFA全资控股;10月31日,柳工(000528,股吧)机械收购位于波兰Stalowa Wola市的ZZN传动件厂;12月25日,中联重科从圣戈班集团收购了全球干混砂浆第一品牌—德国M-TEC公司,这是中联重科继2008年收购意大利CIFA公司之后又一次海外并购。

  尽管如此,高晓诗表示,中国工程机械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并不轻松,文化差异、面对的地方保护主义,还有全球领先品牌的直接竞争,都将给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带来巨大的压力。